基孔肯雅热病(基孔肯雅热)是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,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(亚洲虎蚊为主要传播媒介,潜伏期3-12天,通过叮咬实现生物性传播。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烧(39-40°C)、严重关节疼痛(尤其是手、腕、踝等小关节)、皮疹(斑丘疹或红疹),以及肌肉痛、头痛、疲劳等。部分患者可出现慢性关节疼痛,持续数月至数年。
一、传染源
急性期患者、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。
二、传播途径
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,尤其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。极少数情况下,病毒可能通过母婴传播(孕妇感染后,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)或输血传播,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。
三、易感人群
1.婴幼儿和65周岁以上老人(免疫系统较弱,极易出现并发症)。
2.慢性病患者(糖尿病、高血压,感染后可能加重)。
3.免疫力低下者。
四、主要临床表现
1、急性期 (发病后2-5天)
(1)高热:突然发热,体温可迅速升高超过38.5°C甚至更高,常伴有寒战,一般发热1-7天,发热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,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,表现为“双峰热”,持续3-5天恢复正常。
(2)关节疼痛:关节疼痛往往较为突出,可累及多个关节,剧烈且对称性发作,常见于四肢小关节(如手腕、手指、脚踝),导致活动受限,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。
(3)皮疹:在发病后2-5天,约80%的患者躯干、四肢的伸展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,伴瘙痒感,数日后可消退。
(4)其他症状:肌肉疼痛、头痛、恶心、疲劳、有些患者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等。
2.慢性期(持续数周至数年)
(1)持续性关节疼痛:10%-30%的患者关节痛和僵硬可转为慢性,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,影响生活质量。
(2)乏力与抑郁:部分患者恢复期出现长期疲倦、情绪低落。
五、治疗
基孔肯雅热多为自限性疾病,死亡率极低,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,虽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但未上市,治疗原则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,重点缓解症状、预防并发症。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干预可有效减轻不适,缩短病程。
六、预防
2、防蚊措施:使用驱蚊剂、穿浅色长袖衣物,涂避蚊胺/驱蚊酯等驱蚊液(非普通花露水),安装纱门、纱窗,避免水边草丛长时间停留,减少蚊虫叮咬风险。
3、旅行个人防护:旅行查目的地疫情,根据需要携带带浅色衣服+驱蚊液+蚊帐等,选有纱窗宾馆住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