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夏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,高校作为人群密集场所,需加强传染病健康宣教,以下是春夏季高校传染病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:
一、春夏季常见传染病类型及症状
1、呼吸道传染病
流行性感冒:由甲、乙、丙三型流感病毒引起,症状包括突发高热、畏寒、头痛、全身酸痛等,传染性很强。
水痘:由水痘-带状-疱疹病毒引起,传染性强,症状为低热、头痛、乏力、食欲减退,继而出现皮疹由躯干开始,可波及到发际、口腔黏膜。
麻疹:由麻疹病毒引起,症状有发热、咽痛、畏光、流泪、眼结膜红肿等,发热4天左右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。
风疹:由风疹病毒引起,多发于冬春,症状以低热、上呼吸道炎症、全身皮疹为主,常伴有耳后、枕部淋巴结肿大。
肺结核:由结核分歧杆菌引起,主要症状是咳嗽、咳痰,持续2周以上应高度怀疑得了肺结核,还会伴有痰中带血、低烧、夜间盗汗、午后发热、胸痛、疲乏无力、体重减轻、呼吸困难等症状。
2、消化道传染病
诺如病毒感染:具有高度传染性,人群普遍易感,主要症状为恶性、呕吐、腹部痉挛性疼痛及腹泻,病程较短,一般2-3天,病程多呈自限性。
感染性腹泻:由细菌、病毒(比如轮状病毒、诺如病毒等) 、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,以腹泻、腹痛为主要症状,患者每天排便3次及以上,多为水样蛋花便(病毒性多见)、 黏液脓性便(细菌性多见)、血样便(阿米巴原虫多见) 等。
细菌性痢疾:简称菌痢,是志贺菌属(痢疾杆菌) 引起的肠道传染病,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、腹痛、腹泻、里急后重、粘液脓血便, 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状,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(或)中毒性脑病。
3、其他传染病
蜱传染病:由蜱虫叮咬传播的一类疾病,如蜱传出血热、斑疹伤寒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,主要通过蜱虫叮咬、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分泌物等体液感染。
登革热:由登革热病毒引起,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、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,夏秋季多发。
二、预防措施
1、呼吸道传染病预防
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:勤洗手,勤漱口,不要用脏手触摸脸、眼、口等部位;咳嗽、喷嚏等掩住口鼻;戴口罩,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和有人出现呼吸道症状时。
保持室内空气流通:教室、宿舍常通风,(每日至少3次,每次30分钟以上),保持空气流通。
避免去人群密接地方:公共场所注意做好个人防护。
及时补水:多喝水,保持呼吸道粘膜湿润,能有效抵御病毒入侵,还有利于病毒排泄,净化体内环境。
补充营养:适当增加水份和维生素摄入,多补充鱼、肉、蛋、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,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,提高抗病能力。
避免受凉:当人体受凉时,呼吸道血管收缩,血液供应减少,局部抵抗力下降,病毒容易侵入。
坚持体育锻炼:适当增加户外活动,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血液循环,增强心肺功能,对呼吸系统也是有益的锻炼。
注意生活规律:保证睡眠充足,消除疲劳,调节人体各种机能,增强免疫力。
2、消化道传染病预防
养成良好卫生习惯:勤洗手、喝开水、吃熟食、不到卫生条件差的餐馆和街头摊点就餐;尽量不吃剩饭剩菜。
注意饮食卫生:不吃生冷不洁食物、腐败变质或苍蝇污染食物;水果严格清洗,葡萄、草莓等水果适当加点眼浸泡,再清水冲净。
保持环境卫生:环境清洁,消灭虫蝇,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。
3、其他预防措施
接种疫苗:接种流感疫苗、水痘疫苗等,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传染病风险。
避免接触传染源:野外劳作或活动时,避免在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,以防蜱虫叮咬;避免接触猫、狗、禽鸟、鼠类及其粪便和排泄物,一旦接触,一定要洗手,发现死亡或疑似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。